马哥 发表于 2017-12-30 12:09:51

谈《假如你要认识我》创作历程(汤昭智)


本文作者汤昭智与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合影

2017年4月中旬,我作为施光南合作者的代表,和陈晓光、徐沛东、殷秀梅、佟铁鑫、戴玉强、瞿弦和、张筠英、严圣民、钱建隆等,应邀来到施光南祖籍之地源东乡东叶村,参加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纪念馆开馆、施光南音乐学院挂牌仪式等在内的“春暖金东•情归故里”纪念施光南系列活动。

《假如你要认识我》是我与施光南,以及关牧村合作的唯一一首作品,它既是这两位老师的重要作品,同时也是我的成名作品。查了一下,歌词写于三十八年前的1979年4月29日,那天正好是我二十八岁生日。应该是个休息天,不然作为一个业余作者,怎么会白天坐在家里写作?依然记得当时阳光透过临街的窗户,照在写字台上。一邻居串门,见证了这首作品的完成。这首作品是先有题目,然后再用比兴的传统手法,进行铺陈演绎的。“假如你要认识我”这七个字的组合,不曾见人表述过,当时惊到了自己,所以有点小小的满意。同时满意的还有通过这七个字,恰到好处地将青年突击队和爱情自然融为一体。“青春”前用了“革命”两字,那是时代痕迹使然。《假如你要认识我》手稿
有必要提一下当时自己创作的出发点。1978年12月,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包括青年一代在内的全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于其中。青年突击队、新长征突击手成为了当时的一道风景。禁锢已久的爱情歌曲,理所当然地重新进入了我们生活。在劳动中产生爱情,在劳动中追求爱情,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在这样背景下,自己想以青年一代奋发进取的风貌,写一首劳动与爱情的作品,于是就有了《假如你要认识我》。在我创作过程中,确实出现过这样几位朋友的影子。一是我熟悉的农村男子,在冬季开河工地上通过扔纸条方式追求一位貌美女子,最终成就了姻缘。二是一民政部门从事殡葬工作的朋友,也是小有成就的业余作曲家,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虽然他们不是我作品的原型,但作品确确实实是为他们写的。歌词完成后,有两位重量级音乐家为它谱了曲。一位是演唱过《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七律·长征》以及《骑着马儿过草原》的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贾世骏,他谱曲的作品发表在广州的《岭南音乐》上。另一位就是施光南。施光南来上海出差时曾告诉我,说他很喜欢这首歌词,还说这首歌曲作品是为关牧村量身定制的,因为关牧村当时正好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这次在金东,关牧村爱人江泓也提到了这件事,说关牧村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后,施光南告诉关牧村,有一首非常棒的歌词《假如你要认识我》很适合你。在谱曲过程中,施光南对歌词作了几处改动,一是增加了“啊来来来”衬词,二是删去了“新长征大军”五个字,重复使用了第一段中的“青年突击队”。关牧村第一次演唱,是在198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中央乐团、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和天津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施光南声乐新作品演唱会》上。后来,很快就流行全国。当时传播之广,从我和我父亲的亲身经历就可见一斑。一次父亲返湖南老家,在长途汽车上听到司机播放《假如你要认识我》,于是“忘乎所以”地大声告诉素不相识的周围乘客,说这是我儿子写的。有一段时间,我常回原来插队落户的村庄看看。一次中午在老乡家吃饭,乡广播站竖在广袤田间的大喇叭,突然响起了《假如你要认识我》。我知道是巧合,因为乡亲们都不知道那歌和我有关。1773443354_假如你要认识我
1985年12月,文化部、广播电视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团中央联合举办的“当代青年喜爱的歌”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在这次既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重视,又受到广大基层团组织和青年欢迎的评选活动中,《假如你要认识我》脱颖而出。《假如你要认识我》的成功,我以为那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时代对施光南和关牧村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功力的认可。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一代作曲大家、时代歌手和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坚守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融合,持之以恒用他那特有的音乐语言,为时代讴歌。《假如你要认识我》的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品的艺术性和通俗性也融为一体。歌曲一经演唱,即受到广大青年朋友的欢迎。关牧村是全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歌唱家,她的质朴、豁达,她的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她的对音乐内涵所具有的深刻的理解,让那巧夺天工的演唱,为歌曲的演绎增添了别样的光彩。应该说,《假如你要认识我》在我以往所有作品中,影响是最大的。由于受到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的限制,质量不是最高。但大家对这首歌的喜爱,给了我肯定,更给了我激励,让我能几十年如一日,激情创作作品,创作激情作品。我想,我还会这样坚持下去。谢谢施光南,给了我仅有的一次合作机会。2017年4月26日本文为节选,原文刊载于2017年第六期《歌唱艺术》作者:汤昭智实习编辑:开陆责编:吴奕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谈《假如你要认识我》创作历程(汤昭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