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音乐伙伴BBS

 找回密码
 注册

使用新浪微博登录

一号多站,快速登录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238|回复: 0

[资料] 007.李建复-龙的传人(1980)

 会员排行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1-4-5 16: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唱片编号 : HP024
艺人团体 : 李建复
专辑名称 : 龙的传人
制 作 人 : 李寿全
音乐类型 : 国语专辑
发行公司 : 新格唱片 1980
01 龙的传人
02 芦歌
03 归去来兮
04 旷野寄情
05 忘川
06 鸡园
07 感恩
08 网住一季秋
09 残月
10 匆匆
11 踏在归乡的路上

李建复,台湾校园民歌时期很重要的歌手之一,至今还活跃在歌坛。与李寿全、苏来、蔡琴、靳铁章、许乃胜组建"天水乐集"工作室,在台湾乐坛上首开音乐工作室先河。尽管"天水乐集"仅推出了两张作品(李建复《柴拉可汗》/李建复、蔡琴《一千个春天》)后即宣布解散,但这两张作品却堪称是民歌时代末期力挽狂澜的经典之作。  

1979年,美国宣布与中国大陆建交的时候,侯德健写下了《龙的传人》,李建复唱的这首歌替当整个台湾的悲壮情绪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唱片还没出就已经进了排行榜前二十名,后来轰动全台湾,成为歌曲跟大时代互相结合最淋漓尽致的例子。不过对故国河山的向往使侯德健在一九八三年不顾一切前往大陆,所有作品也连带在台湾遭到禁唱。侯德健绝对是民歌时代最具才情的创作者之一,他的出走,算是替70年代的理想主义画下了一个象征性的句点。当时当然没有人能预见这股浪漫情怀后来竟会面对如此难堪的幻灭,但这些都还是无损于《龙的传人》、《归去来兮》和《酒矸倘卖呒》这些作品慑人的光彩。  

80年代初,这首歌被侯德健带到了大陆,歌中浓郁的中国情怀和鲜明的民族意识立刻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共鸣,《龙的传人》迅速成为举国上下一齐咏唱的爱国歌曲。






台大人文报社《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关于《龙的传人》的资料

“龙的传人”能够进入倍受瞩目的前十大好唱片之林,实在是一件值得深玩其味的事情。相较于其它对音乐界有突破性贡献的专辑(例如“之乎者也”、“苏芮专辑”这两道袭卷乐坛的黑色旋风,或是“抓狂歌”、“向前走”乃至“一无所有”等堪称注入音乐界以新刺激和活力的前卫作品),“龙的传人”在流行音乐史上并没有多大的创发意义,它只是延续了自1974年一路开展下来的所谓民歌运动的脉络,将其中内蕴(尤其指那种“中国情怀”)发挥到一个相当圆熟的地步。之所以能够达到圆熟的境地,李建复本人优越的演唱和良好的形象当然功不可没,但最重要的是,“龙的传人”这首曲子在民国六十七年底由侯德健藉演唱会发表出来时,碰上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时机,以至马上成为全台湾街头巷尾传唱的歌曲;而或许这一张二十年前的作品能晋身台湾百佳唱片前十名,就是因为有许多评审忘不了当时那红得一塌糊涂的情况吧!

当时的社会究竟是处于怎样的情状呢?在政治及文化上仰美国鼻息、经济上又依赖日本“技术合作”的自由中国进入六十年代以后,遭逢一连串政治外交上的挫败,一是中国进入联合国,尼克森宣布访问大陆,二是日本趁机劫走钓鱼岛,接着,六十七年十二月五日的早上,收音机播报出美国总统卡特宣布将于次年一月一日与中国大陆建交的消息,侯德健得知后心情沉重,立刻伏案苦写“龙的传人”;彼时,有去美国驻台湾大使馆前丢鸡蛋、砸车窗,有许多人自动跑去参加总统府前的升旗典礼,大家一时情绪都很沸腾。也就因此,“龙的传人”这样具有浓重民族主义精神的东西,一出来马上收拢了风雨飘摇的台湾岛世局下一千七百万颗惶惶不安的心。

也许它没有强力到召唤全台、澎、金、马的民众吧!不过,奇妙的是,事先封锁新闻的国民党,让民众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冲击,事后也乐得采用这首非官方制造的“爱国歌曲”来安抚社会上一片紧张动乱的气息。除了传播媒体天天播送,甚至中影都拿它来做电影主题曲,最后就差没将它放进学校音乐的课本里面了。然而,由于侯德健不久就“投向祖国的怀抱”,使“龙的传人”随即在台湾被通碟为禁歌。这日夜回绕耳际的旋律就这样戛然终止,实在有些令人尴尬。

若我们重新回顾六十年代存在于台湾文化界的冲突、矛盾与挣扎,使会看到彼时“乡土文学论战”中所谓的乡土,乃是相对于西化而回到中国人的立场之意;另外,在美术界有“雄狮美术”杂志的改革宣言:“……不能永远寄养在西方文化的屋檐下做一个老站不直的中国人。”凡此种种,其实就说明了:在那个年代,怀抱民族主义乃是自然而且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也能了解,在音乐这块舞台上,会有李双泽手持象征该死崇洋心态的可口可乐,登台高呼“为什么不唱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歌?”并不是一件孤立的、偶然的事件。今天来看由民歌运动累积下来的创作,其意义为何存了当时诗人在台湾与大陆隔绝的情况下,对故土神州的诗意想像(如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蒋勋的“少年中国”)。而我们可以说,“龙的传人”是将“中国”这个符号使用到烂熟的、供人铭记那不可能复返的社会情境的、终结整个时代的梦游状态的一首作品。

就如同侯德健潜进大陆、不再为本地音乐有所贡献一样,“唱中国人自己的歌”演变到后来其内涵实在是苍白而虚无的,不仅对此后的音乐流变没传承什么,而且也走到需要被取代,也的确被取代的年关了。民国七十一年,“之乎者也”出来,除了“乡愁四韵”、“错误”有着民歌的标记,它的内涵与志向完全超越了民歌,充满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批判意识;至此,音乐界对“出路”的思考总算向前跨出了一步。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

踩过的脚印
有您支持,更添动力!
马哥友情提醒: 如果发现帖子里的音、视频链接失效,您可以回帖请发帖人补上。
【公告】:论坛开通微信公众号提醒服务 (◄ 戳我看详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怀旧音乐伙伴BBS ( 沪ICP备15028970号-1 )

GMT+8, 2024-6-4 11:49 , Processed in 0.37057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